玉器歷來被人們當作珍寶,在古代,玉被當作美好品物的標志和君子風范的象征,它優雅、含蓄、內斂,并最符合國人的文人氣質。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那些造型別致,款式精美,寓意美好的玉雕都是經過多道工序,才能那般美,那般獨具魅力。而歷代玉雕師也都傳承著:“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這樣一個道理。由此可見我國玉石雕刻的悠久歷史和源遠流長的玉石文化。
縱觀古今玉器,一件好的作品,離不開料、工、藝三方面的要素。其中,料和工是可以用客觀標準去衡量的,而藝則較為抽象,是更高層面的升華。玉雕作品以講究形似,但更追求神韻,其創作手法深受中國書畫的影響,形為神載體,神則是最終的目的,使玉雕有形神兼備的意境。
這種意境很合委婉、重內涵、不張揚的民族心理,中華民族本就是內斂的民族。因而在玉雕中表達手法很委婉,不直接,講究“言外之意”,而和田玉一類的軟玉玉性本就溫潤內斂,也適合表達出這種意境。含蓄隱忍使玉雕更有獨特的張力。
古書有載:“賞玉容天地”。玉,美于形,貴其質,聚日月之光華,蘊山川之秀美,玉雕承載了造物者賦予的靈氣,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追求美的方向。雖然大多數玉雕咋看下是靜止的,然而仔細觀賞,卻在靜穆中能看到靈動,于呆板中看到靈氣。玉雕講究的是靈動之趣,動是生命的象征,靈動中才能彰顯玉雕之魂。
玉雕制作中也講究“春秋筆法、微言達義”,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草一天國,小中可見大。玉雕器形小,其雕琢之山水事物往往比實物小上許多,但在巧雕之下,卻擁有真實物品的氣勢。
優秀的玉雕師,對待玉料極其嚴肅。一塊普通的璞玉,被玉雕師發掘出來,進行創作時要做好“選”、“讀”、“問”、“思”、“繪”、“塑”等步驟,再經過精心的設計雕刻,將人的思想融入,喚醒原石的靈性,用獨特的“中國氣息”詮釋著玉雕的掌上之美。正因為玉雕師匠心獨具地對待每一塊原料,所以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這么多優秀的作品。
中國人對于中式情懷的喜愛,是滲透在骨子里的,接受了時尚洗禮的玉雕師們在中式的基礎上結合獨具禪意的玉石進行延展,利用與其他貴金屬材質鑲嵌的優勢,充分挖掘出中國風與時尚風,進而相互碰撞凸顯出中式玉雕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