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文字之中我們多是探討一些難度較高的和田玉鑒賞問題。雖然也都是出自筆者的誠意之作,但難免有曲高唱寡,脫離愛好者們所面對的市場實際情況之嫌。
畢竟我們中的多數人僅是想入手一枚貨真價實的新疆和田子玉而已,至于和氏璧究竟為何物,塔青與墨碧的成礦到底存在怎樣的差異,實在距離普通消費者太過遙遠。
縱觀所有的專業媒體,無不稱俄羅斯白玉顏色慘白,事實上也的確有不少俄料白得極端而生硬,但也并非是所有的該類玉石都能具備如此卓越的白度。
非要給俄料的顏色下個定論,我倒認為與其片面地強調白,還不如說它們無論什么顏色都顯得過于單純。不像新疆和田玉那般粗看是溫吞的灰白,細品其中五味雜陳,微妙的暗含著五光十色,叫人回味無窮。 言及俄羅斯白玉的結構,人們僅是過度地強調所謂的燕麥片,真能看到并且理解這一特征的人本就不多,但這也并不可作為俄羅斯白玉一錘定音的罪證。
比如俄料中尚有細到沒朋友、打燈無結構的巴沙料。同時還存在著大量的頁片狀千層餅結構的情況。除了這一細一粗以外,俄料中還有許多魚鱗紋結構的現象。這種紋理可以理解為不規則的片狀顆粒,在實際情況中的一種直觀表現。其含而不露的在打磨拋光好的成品上僅能體會出去鱗的魚皮狀,到了某些俄羅斯山流水上又突顯為粗大的破碎魚鱗狀。
源于前述的這幾種結構,俄羅斯白玉的質地也與新疆白玉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其一是絕大多數質粗而硬,其二是少數精品雖然看似細膩,但卻難以盤磨產生適手的潤澤感。 歸根結底,無論哪種結構,俄料的玉質都始終無法達成新疆子玉由緊致綿長的纖維交織結構而產生的那種接近有機物的質感,如此一來自然也就與羊脂、糯性、脂粉、老熟等名詞無太大關系。
多數俄料的皮子肌理極為粗糙,少數又比常規新疆料光潔不少。這均與它們的內在質地和受到的外界沖刷撞擊有關。而其皮色整體上又比新疆和田玉更為濃艷厚重。
而且俄羅斯子玉的皮色跟隨綹裂、結構縫隙生長的現象比之和田子玉更為明顯。同時還會出現近似于人工礦物染色的粉末狀氧化鐵的情況,以至于讓有一定經驗的愛好者誤以為是二次加強色。
正因為其內部隱含著大量肉眼不可見的結構縫隙,較之和田子玉、俄羅斯子玉的“千層餅”結構中更易見到水草沁現象。同時糖色、猴毛、火龍果也普遍的存在其中。
而自從山流水開始,俄羅斯白玉里便產生了更多的滿沁色料。如今市場上被當作新疆黃沁子玉、紅沁子玉售賣的,其中有一部分便是來自俄羅斯。 由于俄羅斯玉礦的范圍十分廣闊,其產出的玉石品相也多種多樣,切不可用慘白、燕麥片就一言以蔽之。和田玉這門學問著實復雜,嚴謹耐煩地抽絲剝繭方為正途,又豈可大刀闊斧地一概而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