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讀玉就是對玉的理解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玉方法
同樣對于白玉的玉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其實玉質的本質是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的
細膩度,交織度,致密度,純凈度
子玉所有的表現形式,如細膩度,油性,糯性,光澤,玉質感,老氣度,內光等都是源自于這四點。
一 細膩度
很多人往往會把子玉結構大小誤認為是細膩度,其實不是這樣的,細膩度就是白玉里面顆粒的大小。
子料與山料以及俄料和青海料的差別主要就在細膩度上,子料的顆粒一般都較各種山料小得多,這就是為什么子料會有比俄料青海料有更好油潤度和手感的原因。為什么用羊脂來描述頂級的白玉子料就是因為羊脂極細膩,摸上去有一種能把它融化的感覺,只有細膩度很好的料盤后才會有這種感覺。
另外細膩度很好的料如果致密度也夠好的話,那打磨出來的玉就會有很強的玉質感,所謂玉質感是一種既柔和又強烈的光澤同時又蘊含著很強內光,玉質感強的玉件天生就有一種高貴之氣。
俄料和青海料普遍顆粒較大,也就是細膩度較差,表現在不容易打磨平整光滑,同時手感會較生澀,這是因為晶體的顆粒會比周邊硬,所以顆粒越大這個差異也就越明顯,所以青海料和俄料打磨時往往會產生亮點或斑駁感,現在的打磨技術還是可以把這些料打磨的看上去很細膩很油滑,但卻無法改變其顆粒大的本質,所以經過較長時間盤玩以后就會變得生澀。
為什么呢?舉個例子可以幫助大家理解,你用水泥澆注成一塊石板,水泥顆粒很細膩,所以表面比較光滑,在上面越走越油滑光亮,但你如在水泥中加了很多石子或黃沙,那就不太容易磨平整,但用機器還是可以磨平的,但時間長了,水泥的地方硬度較低就凹下去了,而黃沙和石子由于硬度較高就突起了,這樣時間久了反而變毛了。這就是俄料青海料盤久會變得生澀的原因,其實它們本來就是這樣,人為磨光還是會變回它原來的樣子的。
要說的是細度其實是沒有底的,就像白度一樣,細中還有更細的,所以很多玉友會問我這料的細度是不是頂級的,其實這是不對的,細膩度是不能頂級來表述的。
二 交織度
子料的交織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結構,它是用來衡量白玉里面的晶體相互纏繞交織的指標,交織度是玉料產生韌性的基礎,總之交織越充分的玉料韌性越好。
怎樣的結構(交織度)是最好的,是打側光看不到結構嗎?這是不對的,其實很多青海料就是打側光基本看不到結構,這說明青海料交織發育不全,韌性不足,切起來比較軟,同時發脆,所以一般來說青海料是三種產地中品質最差的,俄料就比青海料好多了,至少能看到云絮結構,雖然一般結構較大,說明交織的還不夠,于田料的結構(交織)有方向性,所以不同方向切于田料有的方向容易起崩口,有的方向就還好。
總之,白玉需要有交織,交織越細密韌性越好,對于看玉料來說就是不打光看不到結構,打側光能看到很細密很均勻的結構就是在交織度方面好的料子。
三 致密度
致密度是子料晶體間隙大小的指標,致密度不等同于密度,雖然跟密度有很大關系,同時致密度也不是大家平時所說的結構。
那怎么看致密度,如果是開料的話看致密度就是看鋸片拉出的痕跡是不是油亮的,那成品怎么看致密度呢?成品看致密度就是看光澤,光澤強烈一般致密度較高,但這又和打磨方式有關,所以你要比較幾塊玉的致密度,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分別把這幾塊玉對著布用力摩擦,光澤變強越多的就表示致密度越高,當然這只是給新手用的,對于有經驗的人,一眼就能感覺到一塊玉的致密度。
用同樣打磨方式,致密度高的玉料出來的光澤就會比較油亮,出來成品視覺效果就會比較好,玉質感往往會比較強。
四 純凈度
純凈度是玉料的純度,是棉,僵花,玉花,沁色,水線,紋等瑕疵多少的指標,那有這些東西是不是就一定不是好玉呢?其實不是這樣的,純度只是一個指標,還是需要與其他指標綜合來看,同時也看瑕疵在什么位置,到什么程度,比方一個美女身上長了一顆小痣,是不是就不是美女了呢,當然不是。那么長在臉上呢,也不一定,要看多大,是不是影響美觀,說不定還是顆美人痣,更添了幾分美麗,但如果臉上有幾十顆上百顆黑點或痣,即使是小的,那也是麻皮,如果更是大的,那就丑陋不堪了,其實看白玉的瑕疵也是如此,要看具體程度了,這樣大家應該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