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玉石收藏,新疆和田籽玉被公認為是最具升值潛力的品種,伴隨著其身價的暴增,也預示了某種“厄運”即將到來。在玉龍喀什河,過去依靠手工 業采集和田玉的方式已經被大型挖掘機所取代,其資源開采也面臨枯竭的危險;假沁色的帶皮籽料泛濫,且造假手段更是“日新月異”,令收藏者防不勝防。
玉石交易價格攀升
由于市場交易量明顯攀升,正預示了某種“厄運”即將到來。首先是,需求的劇增催生了在原產地無序開采的局面,使珍貴的和田籽玉面臨資源枯竭的危險。
目前在北京、烏魯木齊的北方城市的玉器收藏市場上最走俏的是新疆和田籽玉,現在,市場上最好的每克能賣上萬塊錢。
玉石市場上,最頂端的藏家,都在四處收集籽玉,因為籽玉更有升值的潛力。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大約有1000多萬玉石收藏者,其中有明確收藏概念的大約10萬人左右。近幾年來一批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愛好者投資于此,他們大多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了解玉的知識,要么專門購買籽玉,要么收集清末至現代的玉器,已成為玉石交易市場上的主力。
在2002年玉石價格猛漲的時候,河床上曾出現過2000多臺挖掘機同時作業的景象。眼下的玉龍喀什河河床溝壑縱橫,猶如一場戰爭過后留下 的彈坑,滿目瘡痍,歷經億萬年積累起來的厚達3至10米的古河床,被翻了個底朝天,翻揀過的卵石被遺棄在溝渠里,除了機器的轟鳴和揀玉人的身影,幾乎看不 見一絲其他生命的跡象。
造假手段花樣百出
由于大部分愛好者只會認皮色和白度,認為花幾百、上千元就能購買高檔的紅皮、黃皮等籽料作品,這促使了假皮的泛濫。一般情況為,銷售者會將自己用大理巖磨成的“白玉籽料”說是河里撿來的,用白色石英卵石冒充籽料的。
時下,更多的則是用山料或是其他玉種經磨光上皮充當籽料進行銷售,這些在市場上屢見不鮮。很多玉石經銷商為降低成本促進銷售,在進貨時不論 真假只偏好滿皮或是皮色好的玉雕品種,也助長了此類歪風的盛行。通常此類情況的折扣同樣驚人,開價數千甚至上萬的玉石工藝品,如果是以山料或是其他玉種經 磨光上皮充當籽料的,有時一折就可成交,假皮籽玉,皮色多附著于表面,外表沒有油分比較干澀,需要注意區分。
磨光料加假皮:第一眼就看到那顏色太不自然了。最多的是橘紅色,這類料子基本沒有汗毛孔。料子也透(青海料居多)。大多為磨光料上色,非和田玉。一般玩家都可以分辨的出。
次品籽料加假皮:把品相不好很難出手的低檔籽料燙出假皮出售,買家會以汗毛孔等方法分辨出是否籽料,從而被艷麗的皮色所吸引。買家心理會有花錢買塊皮的想法。所以這樣要比沒皮時的垃圾料容易出手的多,且價格不低。
山料滾籽料加皮:一般體現為大件。有時候我們會看見肉質較好的材料,重量都在1公斤以上,可是上了假皮。本來那塊料就可以賣上好價錢,但是 為什么賣家還會上假皮呢?有的希望賣上更高的價錢,可是行家里手都看的出來是假皮。做這類假皮只是一種障眼法,把行家里手的注意力轉移到皮上,使其疏忽了 料子的真假,其實這種所謂的籽料是山料甚至青海料、俄羅斯料、岫玉料的下腳料小塊,放入滾筒機內滾磨,磨成卵形,很像籽料,然后再染假皮冒充。
有些造假者甚至把大塊山料開成小料磨光。這種假籽料充斥市場。此外還有皮上加皮、礦物質假皮等。
籽料玩法各有說辭
現如今,籽料的收藏各有不同,各有各的玩法:
玩肉,追求純凈,細膩,油潤,不偏色。不能太計較白度,要不就沒的玩了。
玩皮,追求各種皮色包括各種漿,盤玩終日,欣賞變化,其樂無窮。
玩型,不管皮色,肉質。只追求料型完美。圖型獨特,少裂,圖個盤摸舒服。
玩紋,要求表面的皮色,裂痕好看,最好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欣賞的時候產生一種美的愉悅感。
玩雕,玉不鑿不成器,料子質地形狀皮色都一般,雕工好也是有玩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