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仿古玉,種類繁多,既有器型的仿古,也有紋飾的仿古。器型仿古,既有仿商周兩漢時期璧、環等玉禮器的,也有仿商周青銅禮器造型的玉器皿。紋飾仿古,除了仿東周兩漢時期玉器紋飾的谷紋、蒲紋、卷云紋、螭紋外,還有仿商周青銅器紋飾的獸面紋、龍紋、回紋等。
宋代仿古的璧、環類玉器,不僅材質追求古拙,而且還流行雕琢云紋、谷紋、蒲紋、螭紋等周漢古紋。上海松江圓應塔地宮出土兩件宋代青玉璧,均減地淺浮雕仿古紋樣,一件一面飾勾云紋,另一面飾谷紋;另一件一面雕琢三只相互追逐戲耍的螭龍。此類仿古的璧、環大多已失去玉禮器的功能,而作為佩飾受到社會的追捧。
宋代玉器的仿古紋飾,雖然刻意追摩周漢時期的古韻,但細節處理往往較為草率,云紋、谷紋、蒲紋等幾何紋樣,較周漢時期纖細柔弱,螭紋也是如此。螭紋是兩漢玉器的常見紋飾,隨后逐漸湮沒,到南宋時,又重出江湖成為玉器的主流紋飾之一。宋代螭紋雖為仿古之作,卻富有自身的時代特征:五官集中于臉部下方,雙耳直立如元寶狀,頭后一縷飄拂的毛發,四肢短粗強壯,作爬行狀,身軀光潤,背部一條陰刻脊線貫穿于尾端。造型雖比漢代纖弱,卻比后世元明清各代的螭紋來得強壯有力。
宋代仿古玉作中還有重要的一類為仿古玉器皿,目前出土和傳世的有玉卣、龍耳杯、龍紋盤、龍紋香爐等。其中,安徽休寧朱晞顏夫婦合葬墓出土的青玉獸面紋玉卣,是宋代仿古玉器皿的代表作。此件玉卣模仿商周的青銅卣,體扁圓,直頸,寬腹,底有圈足,頸腹部兩側飾對稱的龍形方耳并鏤雕蟠螭,器身上半部飾蟠螭紋和回紋,下半部則飾獸面紋。這種仿古玉器皿,與璧、環等仿古玉佩一樣,顯然都是為了滿足社會博雅尚古的風氣而特意創作的。